以什么的心声为题写出一篇作文一千字以上的
今天我读了《365夜故事》,故事里面的《大拇指》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多动脑筋,遇事不慌200字作文.故事里主要写了一个只有拇指大的孩子,大家都叫他"大拇指". 大拇指非常聪明,什么事都做得很棒.一天,他把自己卖给
一篇高中作文1000字左右...
曾听到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说: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为文之道,千头万绪,包罗万象.但我们也可以一刀两段,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切成"写什么"和"怎样写"两大块.考场作文,首先要考虑的是写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写.写什么的问题解决得好,作文往往成功了一半.
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忙".如果只强调写熟悉的生活,那么许多考生马上会想到高三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这正是他们最为熟悉的.事实上当年也确有不少考生以此为素材,结果是了无新意,鲜有佳作.
我给学生的建议是:写你独有的生活.有的学生反问:我们都是同龄人,经历大同小异,哪来独有的生活呢?我给他的回答是―――舍大同,取小异.
为了使这条建议更具203作性,我们可以为"写你独有的生活"这句话加一个注脚:回顾经历,区别他人.这八个字就是找出自己"小异"的方法.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地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学生都应该回顾和翻捡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找出与众不同的那份生活.这份生活,正是你藉以取材的最佳土壤.在高考考场上,考生应该树立一种自觉意识:在命题允许的范围内,我要力求从那块最独特最肥沃的土壤中取材,我要拿最有价值的东西示人.
为更好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取材的沃土,不妨再铺设两块跳板.
一、从生活环境的角度,去搜寻自己独有的经历.
比如有的学生在外地或农村生活过,这份经历相对于始终生活在本土城市的绝大部分同学而言,就是一份独特的素材.再比如,近年来中国社会变化剧烈,有的学生父母下岗,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这种经历本身固然是一种不幸,但是"文章憎命达",苦难常常是写作的温床.这份不幸的体验也是你成长的精神营养.它是珍贵的,因为别人没有;它又是真切的,因而写出来容易打动人.
二、从爱好、专长的角度,去挖掘自己独有的体验.
如果说艰难的生活经历毕竟是块苦涩的素材沃土,不可求也不愿"遇"的话,那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还有一块属于"暖记忆"的独特土壤,那就是个人的爱好或专长.无论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还是迫于家长的安排,对于自己的爱好或专长,你都投入过大量的精力.这份生活,既是自己熟悉的,又是大部分人没有的.因为是他人所无,所以写出来就有新鲜感,就有可读性;又因为谙熟此道,所以就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独到的体验与心得.而这些,正是构成一篇文章生动性和感染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上海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叫"我的财富".当年几万考生很多人写我的财富是知识,是书籍,是青春等等.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只觉大同小异之作铺天盖地,似曾相识之感挥之难去,评卷成了一种苦刑.有一名考生却独树一帜,写了他所收集的近千枚古币和近十年的集币经验.作者就是从自己独有的生活中取材,告人以未知,道人所不能道,使一篇应试之作获得了一种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自然就得了高分.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本质特点是求异思维.高考作文也不例外.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只有打破思维定势,写出自己独有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才能不落俗套,展现自己新颖的构思和独具的风采.
给一篇1000字的作文
家乡
嘀哒嘀,嘀哒嘀,咚咚隆隆,嘀嘀哒……我又听到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秧歌调,它是那样的奔放热烈!
我的家在的东北,那里不但有肥沃的黑土地和质朴的人们,还有很多文化源远流长."大秧歌"就是人们平时最消遣的娱乐,无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多多少少都能跟着那奔放热烈的节奏扭上那么一两下.
东北秧歌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到了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特别是渐渐成型的秧歌音乐,那锣、鼓、镲、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在我们这里就是刚刚会走路的小孩子也能随口哼出一两段节奏来.无论是无论是春夏秋冬,晚饭过后,那宽敞的秧歌广场上就聚集了许许多多的人,有的是来观看的,有的是来参与的,当那震天响的锣鼓声一敲时所有的人都跟着那热烈的节奏的来回度步,手舞足蹈的,比较专业的人则大都穿上那些红绸蓝缎子做的服装,拿着手绢或是扇子,排成规则的队型.在这中间还穿插着一些自由者,他们有的骑着小毛驴,有的滑着船,有的叼着烟袋,有的装扮济公,有的男扮女装,还有的自己背着自己,扮演着猪八戒背媳妇,真是有趣极了!在服装与装饰的映衬下,所有的人都显的潇洒,活泼,妩媚艳丽.随着鼓点的加快人们步伐也加快了,走两步退一步,左摆摆右扭扭,到215时人们有的挤眉弄眼,表情夸张极了,有的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扭出了东北人的豪放,率直的性格,就算是在冷的三九天也同样是一翻火暴的场面,置身其中早已忘却了寒冷.
如今人们的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多了,选择的面也广了,一些年轻人大多已经不太喜欢这项民间艺术了,中年人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也早已不屑于来参加这项活动了,这项活动也逐渐从大众的活动变为老年人的活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传统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难道在21世界的今天新事物必将会代替旧事物,而我们的民间艺术注定将会被一切流行音乐所取代吗?我们不但要发扬新的文化艺术,更要保护我们传统的好的艺术,新的文化艺术是建立在传统艺术之上的.我们要将传统艺术创新然后保留下来.
嘀哒嘀,嘀哒嘀,咚咚隆隆,嘀嘀哒……秧歌的曲调仍然在风中飘荡回响在耳边,喜庆热烈的节奏渲染着寒冷的冬天,弥漫在空气中,仿佛春天的气息!
家乡
转眼又到了深秋,身在异乡的我,好思念家乡的秋.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这句诗用在家乡的秋上再合适不过了.
家乡的春好美.野花遍地,芳香扑鼻,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看了,不由得从心底发出感叹:春来了,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憧憬.然而家乡的秋更令人向往.
每到金秋,家乡就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漫山的玉米熟了,大个大个的玉米露出了笑脸,好像在感谢乡亲们把它们养得这么硕大;田里的稻谷金黄金黄的,秋风一吹,它们便向农民们点头致意,告诉他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还有那地里的山芋,树上的板栗……
金秋时节,乐坏了辛苦忙碌一年的乡亲们,看着自己一年的辛苦,很快就有结果了,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家乡的秋,还有一处是最美的景点,那就是村中央那两棵大枫树.它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看起来,还是那么富有朝气,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秋天一到,树上的叶子就渐渐变成了红色.一簇一簇的,远远望去,就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烈火.它们是家乡的象征,象征着家乡的古老与家乡人民的
热情似火.秋风一吹,片片红叶从树上落下来,落在树根上,化作肥料,滋补着老枫树.红叶的"化作春泥更护花"精神使我想到了家乡人民的淳朴无私.
啊!对不起,家乡的秋,我笨拙的双手描绘不出你的美妙与神圣,但你使我震撼.作为家乡的女儿,我在心里了解你,你打扮的花枝招展,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回报生你养你护你的家乡和父老乡亲们.我真心感谢你,家乡的秋,你给乡亲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与希望;你给我带来了生活的勇气与自信;你让我感悟了生命的真谛,我真心感谢你!
家乡的秋,你比家乡任何季节都要绚丽多彩,家乡的秋,你比任何地方的秋都要美丽动人.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大学之路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作文
毕业,就像一个大大的句号,从此,我们告别了一段纯真的青春,一段年少轻狂的岁月,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
毕业前的这些日子,时间过的好像流沙,看起来漫长,却无时无刻不在逝去;想挽留,一伸手,有限的时光却在指间悄然溜走,毕业答辩,散伙席筵,举手话别,各奔东西……一切似乎都预想的到,一切又走的太过无奈.
每一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再逛逛校园,看一看它今天的样子,想一想四年前它如何迎来稚气未脱的我们.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点.突然觉得,四年的同窗、身边的朋友,比想象中要和善、可爱得多!星光下的夜晚,每一个都温柔如风.
再看一看吧……
那赫然相对的男生楼,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还曾经硝烟四起;
窗外的晾衣绳,飘荡着不知哪个宿舍落下来的白衬衫;
插着爱护花草牌子的草坪,记不清什么时候已经被抄近路打水的兄弟们踩出了一条小路;
路旁的女生楼,对男生来说,几乎成为永远的禁区;
综合楼自习室的门还开着么,曾经鏖战过几个月的那个屋子,如今应该
没有什么人了吧,一直对那段埋头苦读的日子心存感激,不论结果如何,它让我收获了很多……
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友谊和爱情!
来到这片校园之前,想象大学生活是白色的.因为象牙塔是白色的,整个生活就好像它折射的光:纯净而自由.
大一的时候,觉得生活是橙色的.太多新生活扑面而来,新鲜而灿烂,热情而紧张.橙色的记忆里,有第一次见到知名教授的激动,第一次加入社团的好奇,第一次考试的紧张……
大二的时候,生活是绿色的,青春拔节生长,旺盛得像正在生长的树,梦想也一点点接近现实.跟老师讨论问题时,看见他脸上满意的微笑;跟老外对话时,给自己打了个满意的分数;开始熟悉校园里任何一处美食,也常常在BBS上呆到很晚……
大三的时候,生活变成蓝色.我们冷静了下来,明白自己离未来究竟有多远,并要为此做出选择:出国,考研,还是工作.所有与这个决定相关联的一切都可能会变化,包括我们的爱情,那还年轻没经历过风雨的爱情.
大四的生活,像有一层薄薄的灰色.在各种选择里彷徨,每一个人都忙忙碌碌,一切仿佛一首没写完的诗,匆匆开始就要匆匆告别.
但那灰色里,却有记忆闪闪发亮.那些彩色的岁月,凝成水晶,在忙碌的日子里,它们是我们的资本,也是我们的慰藉.
七月,我们和去年学长毕业时一样,把行李装好了箱,一点点往外运,整个宿舍楼就这样在几天之内变回空楼,变成一个无限伤感的符号.记忆也同时从校园离开,收藏进内心的匣子,那是我们的流金岁月,也是我们的宝藏.
未来就像天空中一朵飘忽不定的云彩,而我们,从毕业这一天起,便开始了漫长的追逐云彩的旅程.明天是美好的,路途却可能是崎岖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有一份弥足珍贵的回忆,一种割舍不掉的友情,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