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堰余秋雨阅读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 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
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赏析余秋雨的《都江堰》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观,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举措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第二部分写都江堰的壮观;第三部分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
开篇第一句话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有江堰."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耳熟能详,而都江堰"卑处一隅",知之识之者远不如长城.作者以人们熟知的伟大长城,在比较的骤然间,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所要描绘的对象——都江堰上了.作为一句关键句,这是一句颇具见识的判断.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而天府之国每每在关键的时候,又为我们民族提供着庇护与濡养.因此,确有理由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这是一个多么大气而又深邃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世上有无数的水利工程,而已经使用了2500年,前且现在仍在发挥巨大效用的,惟有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天府之因带来了不尽福泽,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真可谓功高泽荫万代.
作者对所游览过的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如对都江堰水流的描写,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置身浩荡水流面前的感觉.
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启迪.体会到了余秋雨先生,在游山玩水之中审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那种"人文山水",那种中华文明的精髓!他不仅举长城与都江堰对比,还有李冰的治水"三字经"与"八字真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与后于他的"厚厚典籍"松脆得无用之间对比,……而对"三神石人"李冰雕像的赞颂则是礼赞李冰父子的"独特的精神世界"了!诚如作者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所说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因而,我们在读完《都江堰》后,极自然地在人文精神方面有了升华.
秋雨先生的心灵在历史长河中徜徉,遇英雄如遇故交知己,遇失落文人则探究其心路、心态.因而眼前之景,已非纯粹景观、言语之间,其人文精神已溶于其中.
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贴切而又生动,尤其是对比手法.如作者评价都江堰的时候,一开始就与长城作对比,从而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又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与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对比,从而显示两者的不同,颂扬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文章语言洗炼,含义深,耐人寻味.
余秋雨散文《都江堰》原文是什么?
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2113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5261
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4102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
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1653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内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容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余秋雨的《都江堰》主旨是什么?
把都江堰和长城作比较的时候就已经说了主旨,告诉人们用另一种眼光去审视历史,都江堰造福人类上千年,到现在还能发挥作用,而长城是为战争而建,到现在不过是废墟,高下自现
余秋雨的《都江堰》是说明文吗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都江堰比长城建设得更早!消耗比长城少! 2:都江堰修建的直接目的是为民造福!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几千年都不衰败的沃野-天府之国! 3:几千年过去了,都江堰还在为民造福!而且没有任何的149染! 4:都江堰的修建真的是智慧的结晶!你看世界是有几个水利工程能和都江堰比呢?! 不过注意:作为一名学者,余秋雨提出的观点只能是一家之言.诚如1楼所说: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但历史的定论,不会因个人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