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价李白一生的文章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纵观李白一生,可以用四种和生态度来给予综合评价:
这位集诗仙、文人、酒徒、道士、侠客为一身的大诗人,不仅是"盛唐气象"的巨音,而且是"双子星座"的标尺.在李白的身上,横空出世的才华与澎湃饱满的激情水天相接般地自然交融为一体,辉耀着整个中国古代辽阔的文化苍穹.这个天地造就的复杂糅合体,以截然不同的四种人生态度标榜着属于他自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统一,对立又统一地引领着他的心灵走向.
第一种人生态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率真的李白,从来不会掩饰,他在人生得意之时,便要哈哈大笑.他神采飞扬,踌躇满志,自信得无比潇洒.他相信自己是块金子,发光的时候终于来了,岂能一生甘居僻野?
第二种人生态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之路历来多艰.当李白行路受阻,他不由得感叹"行路之难,难以上青天",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丝毫造作,只是一吐为快.他以左手温暖右手,安慰自己那颗失落的心,告诉自己:雨后就是天晴.儒家思想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刻占据且支撑着他自信地前行.
第三种人生态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豁达,堪为难得.相比之下,李白更为直接一些.他认为人生如梦不过一瞬,何必糟蹋了欢娱的大好时光.在一般人看来,李白的举动是"醉生梦死"的堕落.但其实并非如此.紧迫的时间忧患意识,纠结在李白的血液里,深入骨髓,直抵心灵.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不可挽留的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
第四种人生态度——"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当理想破灭,窥破红尘.李白并没有将人生之舟永远抛锚浅滩.还有第二条路等待着他去发现和开辟.这时候的李白,洒脱得身无外物之束.他要跳出那个喧嚣的尘世,回归自然,过着乘桴于海、云游四方的诗意生活.虽然,他有些不甘,但还不至于到那种破罐子破摔的地步.他是"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其实,他也带不走那片"云彩",它太沉重了,还不如干脆放手,了却一身疲惫."弄扁舟"的李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远遥望的背影.
李白诗词的鉴赏
李白的月展开全部
朋友之远方来,陪其重游夫子庙,走至文德桥上,我低头寻思,可惜那日不是明月高挂,无缘赏那半边月明.
当年诗人李白在附近赋诗饮酒,只见皓月当空,碧波秦淮,于是凭着酒性来到文德桥观月,醉眼朦胧中,只见一轮明月落入水中,便连忙跳下桥去捞月,月亮在挽臂捞之时自然分成两半,从此立桥中央俯视,能看到河水中左右各映半边月亮,这一天下奇景.寓言里的猴子捞月只得一个笑柄,给后人一个启示而已.而李白投水捞月的故事,却给文德桥带了永久的荣誉,撩拨了多少古今中外的游人为之而驻足.著名的现代诗人闻一多就在自己的叙事诗《李白之死》里用优美的诗句再现了当年李白捞月的情景,诗中写道:"月儿初还在池下丝丝柳影后窥看,象沐罢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发一般;于今却已姗姗移步出来,来到池西,池波一皱,又惹动了娴静的微笑……"
李白的月,但凡稍有了解古诗的人首当想到便是他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笔者因是金陵人,故先蘸笔墨描眉文德桥含带一点私心.
这首小诗,没有精美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奇特新颖的立意.用一种叙诉的语调,表达了一种思乡的情绪.然而他却流传至今,耐人寻味.
客居异乡的人,总多多少少有些思乡情结.白日忙碌时也就罢了,每当夜晚仰卧于榻上,周围的一切都静了,只有头顶那一弯月冷冷清清地陪着.此时最能撩拨孤身远客的思乡情绪,看着自己身单影只,想着家乡的众多场景,不免感叹客况的萧条,年华易逝.
如此生动的月夜思乡图,在李白的笔下就短短的四句,写得清新朴实,写得明白如话,看似简单,却又意味深长,诗人只直叙场景,更多的深意,却让读者体味无穷,这便是此诗的绝妙之处吧,诗人没说的比他已经说的更多,真可谓脱口呤成,浑然无迹啊!难怪明朝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太白的诗里,关于月之佳句又何其一呢:
《子夜吴歌》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此句写景,但却紧扣主题,明月伴着捣衣声声,那是一个思妇的心曲,以月寄情,以声传音.此句看似见景不见人,却处处显露人景交融.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此文就本意看是诗人寄情思于景,想念如花似玉的美人又不知去了哪里,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及.而就笔者的了解,当初李白满腹报国伟志,想用自己所长为朝廷做些功绩,何来苦于投奔无门,而此文就是诗人去长安干谒玉真公主不遇那个时期的作品.此诗大体表现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吧!诗意深含表象之中,隐含不露,不得不让人观为叹止.然读后,笔者略有一丝遗憾:旷世奇才也难免脱俗,又何必怪后人争名夺利呢!
"白露垂珠滴秋月""峨嵋山月半轮秋""醉月频中圣"……粗略数来,李白的诗中,与月有关的举不胜举,但能超越《静夜思》的却无一处,更不必说其他了.
我就这样抚倚文德桥上,思绪畅游在李白的诗句里,淡忘了友人和周围的一切喧嚣繁华的街景."开船了"水面画舫上一声吆喝才硬生生地把我拉回到了现实里.这才想到友人,回身巡视,发现友人此时两目低视波光鳞鳞的秦淮河水,整个人沉醉在其中,身影里写满了淡淡的愁丝.不忍打扰,就那样静静地等他,几日后的他将离乡背井去开创自己的新天地.此时一定思绪万千.
以"我最喜欢的一句诗"为题,(要写清楚喜欢的原因)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句诗
最近几天心情很是烦闷,左思右想难以找到合适的理由.闲余之际突然冒出这样的一个想法:"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啊 ,十年寒窗无人问啊,为了什么呢?谁能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啊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黄庭坚,具体的说是想起他的《寄黄几复》一诗,更具体的说是一句诗: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人活在世间不过几十年光阴,求学就占去了你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时间,接下来便是找工作,赚钱,成家,养家,等到你的下代能够自食其力之时,你已是两鬓苍苍,糟老头一个.要是下代孝顺,你还有福可享,不然,你便是欲诉无人,欲哭无泪啊!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获取信息也是非常之便捷,读书不难.
而由于这点,答案满天飞.因特网一上,百度一搜,问问一问,那个方便啊,就甭提又多爽啦?
可又有几个为了读书而读书啊?读书难啊?
在古代,有人说读书为了考取功名,做大官,但像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等人,最终又成了所谓的隐士,这是读书之为吗?
当今社会,读书为了什么啊?说的通俗点,为了过得好点.可一想起时下的金融危机,下岗人数,求职人数,心里那个慌啊?想到我们读书出社会之后的前景,心里就没有一个底.
所以我默默为自己定个目标,将来一定要有所作为,当个科学家,发明家什么的.
读书要吃得苦,为自己,为家人,更为国家.
读书难,我不怕,头已白,我无怨.
想得明天好生活,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要为我最喜欢的这句诗儿改变.谢谢你,黄前辈.
喜欢李白的诗的理由
唐诗人以李白为尊,人称诗仙.我最喜欢李白的诗.神思千里无疆,文词自然流畅,其诗兴飘逸豪放,诗文却极为工整,正所谓"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一首千古绝唱《静夜思》,文词易懂,短小精绝,却打动了古今多少游子之心.在思乡题材之作品中,无人能出其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孤寒之夜醒来,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一时梦醒不分,错以为白霜满地,顿生凄哀.抬头银盘当空,场景似曾相识,原来是与故乡的明月重合,于是满腹思念泻涌而出,不可停止.
李白是个浪漫的诗人,他首先能联想到其他人想不到的场景或意境;他也是个高才之人,善于比兴,能够用文字表现出他感受到的意境.人常说,有的事物或心情不足以用言词来形容.其实是难以抓住瞬间的感受,且描摹功力不深.在这一点上,李白的浪漫和敏感,加之高超的文才,将唐诗之美推向顶峰.
我喜欢李白的诗.
"床前" 那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