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轼乐观的事例及诗句
举一些诗句为例吧:
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单看字面,这黄州真是居住的胜地呀,鱼美、笋香.可这是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191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贬再贬的苏轼,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
",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是苏轼去逝之年对自己事业的总结与评价,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之地,在贬谪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所以一生的功业都放在了三地.在是贬谪文化的最强音,是九死不悔的执着,更是大乐观!
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境的诗句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译文: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译文: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译文: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4、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译文: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表现苏东坡旷达乐观的诗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84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203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但却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事例】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同时也是这首旷达的词的写作背景
O(∩_∩)O~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苏轼豁达开朗的诗句!!!4句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谁有表现苏东坡乐观的诗句,事件以及人们的评价
这首词怕是最能体现苏轼乐观的,诗人一生的情怀心境全都呈现在这首词里,不畏前程,笑看风雨!
定风波·莫听穿林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首词是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所写.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